微信號
WWW2450711172
柑桔病蟲害防治
柑桔病蟲害據材料介紹多達450余種,危害嚴峻的有50多種,它關于少小樹早結豐產,成年樹的豐產穩產和果實品量影響很大,以至可形成植株滅亡,成為開展柑桔消費的造約因素。為了有效控造柑桔病蟲危害,抓好防治病蟲害,要掌握本地次要病蟲害發作的情況與消長規律,抓住防治關鍵時間,到達防治目標及時停止噴藥;并要瓜代輪換利用農藥,以進步防治效,削減噴藥次數, *** 縱生物防治,農業綜合防治,禁用高殘毒,殘留期長的農藥,留意庇護天敵,降低防治成本,做到防治辦法經濟、平安、有效,充實闡揚綜合防治的感化,消費出無污染、清潔型、市場需求的果品。
鄖縣柑桔消費上幾種危害較嚴峻的病蟲害及其防治辦法,簡要介紹如下:
一、柑桔潰瘍病。
1、為害狀:此病為害柑桔的葉、果及新梢,受害葉片正、背兩面平均隆起,構成近圓形病斑,病斑外表木栓化,粗拙,灰褐色,后病部中心凹陷,成火山口狀開裂,病斑四周有黃色暈圈。果實上的病斑與葉片上的病斑大致類似,但四周無黃色暈圈,只危害果皮不危害果肉,嚴峻時引升降果。枝梢病斑與果實病斑類似,嚴峻時引起葉片脫落,枝梢枯死。
2、潰瘍病是檢疫性病害。防治次要是在無病區或柑桔開展新區嚴酷施行檢疫軌制,禁絕從疫區調運苗木、接穗或果實,一經發現要當場徹底銷毀。
二、柑桔瘡痂病。
1、為害狀。葉片病斑較小,多在正面凹陷,后背呈圓錐形,木栓化突起,外表粗拙成灰褐色痂狀斑,病斑多時葉片扭曲、畸形。新梢受害與葉片根本不異,但圓錐形突起不如葉片明顯,枝梢變短小,扭曲。幼果受害構成黃褐色圓錐形木栓化的瘤狀突起,果早落。受害遲的果實外表粗拙,果小、皮厚、味酸、畸形。
2、病原及發病規律:病原為實菌,病菌在被害部越冬,春氣候溫在15℃以上即通過風雨傳布為害。剛抽出的嫩葉、嫩梢及剛謝花后的幼果極易感病。發病的適宜溫度在20—24℃擺布。此時若是陰雨連錦、霧重、露多,有利于發病。春梢發病較重,其次為秋梢。
3、防治辦法。①冬季剪去病枝葉,肅清并銷毀。②在春芽不超越一粒米長及落花2/3時各噴一次77%可殺得5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6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1000倍液。
三、柑桔炭疽病。
1、為害狀。病原為實菌。可為害葉、枝、花、果等部位。葉受害可產生葉斑型和葉枯型兩種病斑。葉斑型病斑圓形,半圓形或不規則形,邊沿深褐色,中間灰白色,外表生黑色小點。葉枯型常從葉尖外逐步向下呈“V”字形擴展,構成黃褐色的大斑塊,邊沿不明顯,病葉易脫落,濕潤前提下病部生粉紅色小點。枝梢上有兩種為害狀:一種多在受凍枝梢上發作,由梢頂向下枯死,枯死部灰白色,生有黑色小點;另一種為害枝梢中部的皮層,構成長梭形稍下陷的褐色病斑,若是環繞枝梢一圈,上部枯死。花發病后呈褐色,腐朽,易落花。果受害呈現黃褐色凹陷的病斑,圓形或近圓形,果肉一般不受害。另一種多發作在儲藏期,果上病斑深褐色,并逐步擴大引起全果腐朽。有時外表長出黑綠色的菌絲體和黑色小點。
2、病原及發病規律。病原為實菌。病菌在樹上被害部越冬,春天通過風雨、蟲豸傳到樹上,易侵入。當樹勢強壯,則不發作病變;當樹體生長虛弱時,才呈現病變。因而在果樹遭受凍害及水、旱害、缺肥或害蟲為害等不良因素的影響時,易誘發此病。
3、防治辦法。應在加強栽培辦理、加強樹勢的前提下,噴藥庇護,于各次梢抽梢期、幼果期按期噴藥。一般在5—6月份幼果期和9月發病盛期,每隔15天噴藥1次,持續2—3次。藥劑可選用50%退菌特500—6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粉劑500倍液,或77%可殺得500倍液。
四、柑桔腳腐病(別名裙腐病)。
1、為害狀。為害柑桔主干基部靠近空中處(根底部)。病部皮層不規則形腐朽,灰褐色,水漬狀,有酒糟味,若是前提適宜,病斑擴展敏捷,環繞樹干一圈,引起全株枯死,葉片變黃掉落。
2、病原及發病規律。病原為實菌。高溫多雨,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樹干基部皮層受傷,定植過深等,都有利于發病。
3、防治辦法:
①避免果園積水,及時防治天牛、吉丁蟲等害蟲,削減根莖部受傷,嫁接口應露出空中。②病樹治療可撥開病樹基部的土壤,刮除腐朽部門,涂1:1:10的波爾多液,退菌特500倍液,每7—10天涂一次,持續2—3次。③可靠接。
五、桔蚜。
柑蚜除為害柑桔外,還為害桃、梨、柿等果樹。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嫩葉、嫩莖及幼果面上刺吸汁液,嫩葉受害后舒展,嚴峻為害時引升降果并影響第二年成果。
1、識別特證,無翅雌蚜體長0.13厘米,全身棕褐色或烏黑色,若蚜體長約0.05厘米,棕褐色。
2、
柑橘次要病害與防治是什么?1.柑橘黃龍病 柑橘黃龍病(見圖2-1)又稱黃梢病,為重要的動物檢疫對象,次要散布在福建、廣東、廣西三省(自治區),云南、四川、湖南、江西、浙江部門地域也有發作, *** 省稱為立枯病,國外部門國度也有發作,幼齡樹發病以后1~2年內滅亡,老齡樹則在3~5年內枯死或喪失成果才能,嚴峻流行時,往往 *** 柑園在幾年內全數撲滅。而在病區,四周沒有老果園的新植園可在定植 *** 年后嚴峻發病。
圖2-1 柑橘黃龍病
1.缺素型黃化葉 2、3、4.班駁型黃化葉
(1)癥狀 初期病樹“黃梢”和葉片班駁是黃龍病的典型癥狀。剛發病時,綠色的樹冠上有幾枝或少部門新梢的葉片黃化,呈現明顯的“黃梢”。那種“黃梢”常呈現在樹冠頂部和外圍。隨之,病梢的下段枝條和樹冠的其他部位的枝條相繼發病。該病全年均可發作,以夏、秋梢發病最多,春梢發病次之。夏、秋梢發病時,抽生的枝條,往往新梢不轉綠即成“黃梢”,葉片呈平均黃化或呈現班駁型黃化。春梢發病是在昔時新抽的春梢一般轉綠后,跟著春梢老熟,葉片從葉脈起頭褪綠,逐步擴大,構成班駁狀黃化。
構成黃梢的黃化葉片可分為三品種型:①平均黃化葉片。在初期病樹和夏、秋梢發病的樹上多呈現,葉片呈現平均的淺黃綠色,而那種癥狀在枝上存留時間短。因而,在田間較難看到。②班駁型黃化葉片。葉片呈現黃、綠相間的不平均斑塊狀,斑塊的外形和大小不定。從葉脈附近,出格易從中脈基部和側脈頂端附近(即葉綠部)起頭黃化,逐步擴大構成黃綠相間的班駁,最初可使全葉呈黃綠色的黃化。那種葉片在春、夏、秋梢病枝上,以及初期和中、晚期病樹上都較易找到。③缺素型黃化葉片。又稱花葉,此類型葉脈及葉脈附近葉肉呈綠色而脈間葉肉呈黃色。與缺乏微量元素鋅、錳、鐵時類似,那種葉片呈現在中、晚期病樹上。以上三品種型,因班駁型黃化葉在各類梢期和早、中、晚期病樹上均可找到,癥狀明顯,故常做為田間診斷黃龍病樹的根據。
除葉片黃化癥狀外,病樹還有落葉,不按時抽梢,梢短而弱,葉小,有的品種中脈腫大突起,部分木栓化開裂。病樹樹冠稀少,枯枝多,植株矮小,病樹開花早而多,花瓣較短小,肥厚,淡黃色,無光澤,小枝上花朵往往多個聚集成團,廣東稱為“打花球”。坐果率低,果實變小,畸形(如變長或果形歪斜),有的品種(如福橘,十月橘等)的果蒂附近提早變橙紅色,著色不平均,福建俗稱“紅鼻子果”。初期病樹根部一般,后期則呈現爛根。腐朽從須根起頭,逐步腐到大根,木量部發黑,根皮脫落。
(2)病原 關于黃龍病的病原,20世紀50年代按照嫁接傳病試驗的勝利成果,確認是一種病毒病害。60年代,按照在指示動物墨西哥來檬和麻瘋柑上再現脈明,葉脈木栓化,莖部凹斑及矮化、小葉等典型的柑橘衰退病毒所致的癥狀,認為其病原很可能就是國外的柑橘衰退病毒。但按照兩者的癥狀,寄主感病性和天文散布的差別,有人認為兩者病害差別,后被電鏡察看成果所證明。70年代,人們通過浸泡接穗和樹干打針等辦法試驗,發現黃龍病病原對四環素族抗菌素敏感,認為其病原不是病毒而是類菌原體,后來有人將病葉做超薄切片電鏡察看,在病葉葉脈韌皮部組織中看到了病原,大小為150~650納米,具有20納米邊界膜,而常規的類菌原體膜的厚度小于20納米因而認為應列為類細菌。
黃龍病病原除對四環素族抗菌素敏感外,對青霉素也敏感,熱處置也有明顯療效。病接穗用1000毫克/升四環素或青霉素浸泡2小時后嫁接,培育出來的苗木全數或大大都不顯癥狀,病苗用49℃溫熱空氣處置50分鐘,能夠恢復一般,熱治效果可庇護50~60個月以上。
(3)發病規律 病原能夠通過嫁接傳布,但不克不及通過汁液摩擦和土壤傳染,若是在有病的樹上嫁接繁衍,那么育出苗木一般都是帶病的,黃龍病的遠間隔傳布次要就靠帶病接穗或帶病苗木的調運。某些跡象表白,種子也有可能傳布。田間天然傳布前言為柑橘木虱,柑橘木虱吸食樹汁液后,又轉去健樹吸食而傳布,病原體在木虱體內的循回期約20天至1個月,最短為2天。3齡以上的幼蟲及成蟲均能傳布。
(4)防治辦法 藥劑防治能夠減輕黃龍病的癥狀,但不克不及肅除,必需實行綜合防治。①尋找新的辦法和抗性質料選育抗性柑橘砧木和接穗品種。②加強柑橘木虱的檢測與防治,割斷傳布路子,是預防黃龍病流行的重要環節。應用黃色粘板不只能監測木虱,研究其生物學和生態學,并且也能對柑橘木虱天敵的消長規律停止研究,再輔以柑橘木虱寄主動物——九里香的誘集,效果會更好,成蟲和若蟲都能捕到。通過監測嚴酷控造柑橘木虱做到根本覆滅。防治柑橘木虱次要靠噴藥,藥劑有:40%樂果乳劑1000~2000倍液,20%敵百蟲結晶800倍液,25%亞胺硫磷乳油400倍液,200倍魚藤浸出液,松脂合劑15~20倍液,對若蟲,成蟲均有優良防治效果。③嚴酷實行檢疫軌制。制止病區的接穗和苗木流入新區和無病區。新區一律用無病苗木和接穗,對來路不明的苗木,不管其量量好壞和有無癥狀表示。應按動物檢疫條例予以銷毀。④成立無病苗圃,培育無病苗木。按照病害的病原特征和傳布特點。無病苗圃更好選在沒有柑橘木虱發作的非病區,如在病區建圃,必需要有隔離前提,即苗圃四周間隔柑園應在5千米以上,有天然前提(如山區、林區)阻隔更好。在建圃之前,還應根除附近零散的柑橘類動物或九里香等柑橘木虱的寄主。
2.柑橘瘡痂病 柑橘瘡痂病(見圖2-2)是我國中 *** 帶和北 *** 帶柑橘生長區的一種常見病害。浙江、福建、 *** 、江西、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等省(自治區)均有發作。葉片受害引升降葉,枝梢受害生長不良,果實受害容易脫落,或病果小而畸形,品量差。
(1)癥狀 本病次要為害新梢,葉片和幼果,也可為害花器。受害葉片初現油浸狀小點,隨之逐步擴大,呈蠟黃色至黃褐色,后變灰白至灰褐色,構成向一面突起的曲徑0.3~2毫米的圓錐形瘡痂狀木栓化病斑,似牛角或漏斗狀,外表粗拙。葉片正反兩面都可生病斑,但大都發作在葉片后背, *** 透兩面,病斑散生或連片,為害嚴峻時使葉片畸形扭曲。
圖2-2 柑橘瘡痂病
1.病葉 2.病果 3.病斑放大 4.病原菌
新梢受害癥狀與葉片類似,但突起不明顯,病斑分離或連成一片,枝梢短小扭曲。花瓣受害很快脫落,果實受害后,在果皮上常長出許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狀突起,幼果發病多呈茶褐色腐朽脫落,稍大的果實發病產生黃褐色木栓化的突起,畸形易早落,果實大后發病,病斑往往變得不大顯著,但皮厚汁少;果實后期發病,病部果皮組織一大塊壞死,呈癬皮狀剝落,下面的組織木栓化,皮層較薄,久晴驟雨常易開裂。
(2)病原(Sphaceloma fawcetti Jenk)是一種實菌,屬半知菌,具無性階段和有性階段,有性階段在我國尚未發現。無性階段產生分生胞子盤及分生胞子,分子胞子盤上密集擺列著分子孢梗,分生胞子梗短,呈圓筒形,末端較細,具0~2個隔閡。分生胞子頂生,單胞,無色,長卵形,卵形或呈腎形,兩頭各含有一個油點。
(3)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枝、葉上越冬,翌年春季陰雨多濕,當氣溫達15℃以上時,老病斑上的菌絲體起頭活動,產生分生胞子,借風雨傳布,萌生芽管侵入春梢嫩葉、花和幼果,病菌可繼續產生分生胞子,停止再侵染。遠間隔傳布則通過帶病的苗木和接穗。
柑橘差別品種和品種間的抗病性差別很大。一般橘類最易感病,酸橙、檸檬、枳殼、柑類、柚類等次之,甜橙類抗病力強,而部門甜橙品種和金柑能夠免疫。柑橘組織的老嫩水平亦與抗病性有關。凡是在新梢幼葉尚未展開前最感病,葉寬達1.65厘米擺布即具抗病力,落花后不久的幼果期也最易感病。當新葉幼果老熟時,不容易感病。溫濕度對本病的發作和流行有決定性的影響,發病的溫度范疇為15~24℃,更佳溫度為20~21℃,超越24℃即停行發病,故該病在春梢和幼果期發作嚴峻,夏秋梢高溫干旱,一般都不容易發病。在適溫范疇內連綴陰雨或清晨露重霧大,有利于病菌萌生侵入,招致該病的大量發作。
(4)防治辦法 對該病的防治應接納以化學防治為重點的綜合防治。①藥劑防治噴藥庇護的重點是嫩葉和幼果,在春梢新芽萌動至芽長2毫米前噴藥庇護春梢,在謝花2/3時噴藥庇護幼果。藥劑可選用:0.5%~0.8%倍量式波爾多液,70%普菌克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30%氧氯化銅6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300~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苯菌靈(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銅皂液( *** 銅0.5千克,松脂合劑2千克,200千克)。按照病情詳細情況來定噴藥次數,一般10~15天噴一次。②削減菌源,連系冬春季修剪,剪除枯病枝葉和過密郁閉枝條,并肅清空中枯枝落葉,削減初侵染來源。③加強肥水辦理,及早預防其他病蟲,促樹勢強健,新梢抽發整齊,可加強抗病力。④新建果園時,選用無病苗木,病區接穗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泡30分鐘,有優良的殺菌消毒效果。
3.柑橘炭疽病 柑橘炭疽病(見圖2-3)在柑橘產區遍及發作,可引升降葉、枝梢枯死、枝干開裂及果實腐朽。
圖2-3 柑橘炭疽病
1.病葉 2.病枝梢 3.病果 4.病原菌
(1)癥狀 該病次要為害葉片,枝梢,果實,也為害苗木大枝,主干,花及果梗。葉片發病一般分慢性型(葉枯型)和急性型(葉斑型)兩種。慢性型多發作于老熟葉片和潛葉蛾等形成的傷口處,干旱季節發作較多,病葉脫落較慢。病斑多發作在邊沿或葉尖,近圓構成不規則形,曲徑3~20毫米,淺灰褐色,邊沿褐色,與健部邊界非常明顯。后期或氣候枯燥時病斑中部枯槁,褪為灰白色,外表密生稍突起,排成齊心輪紋狀的小黑粒點。多雨濕潤氣候,病斑上黑粒點中溢出許多橘紅色黏量小液點。急性型次要發作在雨后高溫季節的幼嫩葉片上,病葉腐朽,很快脫落,常形成全株性嚴峻落葉。多從葉緣和葉尖或沿主脈產生淡青色或暗褐色小斑,頗似熱水燙傷。敏捷擴展成水漬狀波紋大斑塊,一般曲徑可達30~40毫米。在病斑上有時產生墨紅色帶粘性的小液點。有時呈輪紋狀擺列。病葉易脫落。
枝梢上癥狀有兩種,一種是由梢頂向下擴展,病部褐色,逐步最初枯死,枯死部位與健全數位分界明顯,枝條身后呈灰白色,上散生許多黑色小點。另一種是發作在枝梢中部,從葉柄基部腋芽處起頭。病斑初為淡褐色,卵形,后擴大為長梭形。當病斑環割枝梢一周時,病梢隨即枯死。花部發病,在開花后雌蕊的柱頭受害,變褐腐朽,引升降花。
果梗受害,初時褪綠呈淡黃色,其后變褐枯槁,呈枯蒂狀,果實隨之脫落。幼果發病,初為暗綠色油漬狀不規則病斑,后擴大至全果。病斑凹陷,變黑色,成僵果掛在樹上。
苗木受害,多在離空中6.6~9.9厘米或嫁接口處起頭,構成不規則的深褐色病斑,招致主干頂部枯死,并延及枝條枯槁。
(2)病原(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 Penz)是一種實菌。屬半知菌亞門。病部上的小黑點,是病菌的分生胞子盤。病果上的分生胞子盤四周帶有剛毛,深褐色,尖端通明。在枝葉的病部,其分生胞子盤一般不產生剛毛。分生胞子梗柵狀擺列,無色,圓柱形,不分隔。分生胞子圓筒形或卵形,無色,單胞,常有1~2個油球。病菌的生長適溫為21~28℃,更低為9~15℃,分生胞子萌生適溫為22~27℃,更低為6~9℃。
(3)發病規律 該病病菌是一種弱寄生菌,具有暗藏侵染特征,病菌次要以菌絲體在病枝、葉、果上越冬,翌年春季,病組織上產生的分生胞子靠風雨或蟲豸傳布,萌生侵入為害,顛末必然時間的暗藏擴展,引起組織病變。
該病在柑橘整個生長季節中均可為害,但一般春梢發作較少,夏梢和秋梢發作較多。在一般天氣前提和一般中上辦理程度的柑橘園中很少顯癥發病,但在安康植株的各類器官和組織的外表均遍及存在大量附著孢,當天氣異常或栽培辦理粗放或其他病蟲為害,招致樹勢虛弱時,就能引起分生胞子萌生芽管,附著孢萌生一根纖細的侵入絲,侵入表皮細胞,發育為菌絲,并擴展蔓延,曲至顯示癥狀。
(4)防治辦法 按照此病病菌具有暗藏侵染的特點,采納以加強栽培辦理,加強樹勢為重點的綜合防治的辦法。①加強栽培辦理。加強樹勢進步抗病力是本病防治的關鍵。可按照各地果園的現實情況,對癥下病。例如,擴穴,深翻,種綠肥,增施有機肥,補充磷、鉀肥,彌補微肥,留意及時排灌,留意修剪,及時對其他病蟲害停止防治等。其次,冬季要清園,剪除病枝梢、病果,肅清空中的枯葉、落葉、病果,削減菌源。②噴藥庇護。在春、夏、秋梢期及冬季各噴一次,在發病初期停止噴藥庇護,從而削減或阻遏它間接侵入和構成附著孢。常用的殺菌劑都能有效阻遏病菌分生胞子萌生,藥劑有:0.5%石灰等量式波爾多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7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代森銨水劑800~1000倍液,40%滅病威500倍液,25%炭特靈乳劑500~600倍液,茶枯粉加井岡霉素(同茶枯粉1~1.5千克加水2.5千克煮沸,冷卻后過濾,再加47.5千克水,參加50克井岡霉素和2克食鹽,充實消融,發病初期和采果前1個月利用)。
4.柑橘潰瘍病 柑橘潰瘍病(見圖2-4)是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為國表里動物檢疫對象。該病在廣東、福建、 *** 、廣西、四川等省(自治區)嚴峻發作,其他柑橘產區也有部分散布。植株染病后,果實受害品量降低,苗木受害,生長受阻,嚴峻受害時,引起大量落葉,落果,形成極大喪失。除柑橘外,還能寄生多種雜草。
圖2-4 柑橘潰瘍病
1.病葉 2.病果 3.病斑放大 4.病枝梢 5.病組織剖解 6.病原菌
(1)癥狀 該病為害葉片,枝梢,果實及萼片,構成木栓化突起的病斑。受害葉片,病斑起頭為針頭大,黃色,油漬狀黑點(把葉片放在陽光下察看,很明顯),后擴大成近圓形癥斑,曲徑3~5毫米,葉的兩面隆起,木栓化,外表粗拙,灰褐色,呈火山口狀開裂,病斑邊沿呈油漬狀,四周有黃色暈環,嚴峻時葉片早落。枝梢和果實上的病斑與葉上的類似,但病斑隆起更顯著,火山口開裂更為明顯,木栓化水平更堅實,硬而粗拙,一般無黃色暈環。病果只限于果皮,不為害果肉,因而病果穩定形,但易脫落。
(2)病原[Xanthomonas citri(Hahse)Dowson.]該病病原菌為一種黃極毛桿菌的細菌。菌體短桿狀,兩頭圓,一端生有一條鞭毛,能運動,有莢膜,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反響,好氣性。在PDA培育基上,菌落呈亮黃色,圓形,外表光滑,四周有狹小的白帶。在牛肉汁卵白胨培育基上,菌落圓形,蠟黃色,有光澤,全緣,微隆起,黏稠。病菌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0~30℃,酸度適應范疇為pH6.1~8.8。
(3)發病規律 病菌在葉、枝梢及果實的病斑中越冬,翌年春前提適宜時從病部溢出,借風雨、蟲豸傳布,經寄主的氣孔,皮孔和傷口侵入。使葉片、嫩梢和果實發病。遠間隔傳布次要是帶病苗木,接穗,果實等。
高溫多雨季節有利于病菌的繁衍和傳布,故此病在 *** 帶地域發作嚴峻,在柑橘園以夏梢發病最重,秋梢次之,春梢最輕。果實發病較重。在沿海地域,每年經臺風和暴雨后,常有一個發病頂峰期,臺風雨形成寄主較多的傷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同時又便于病菌的傳布,潛葉蛾為害,也有利于該病嚴峻發作。品種和品種抗病性差別,一般橙類最易感病,柑類次之,橘類和金柑抗病。不合理施肥,施氮肥過量都能誘導病害發作,幼苗和幼齡樹易感病,樹齡愈大,發康復輕。
(4)防治辦法 ①施行動物檢疫軌制。在調運苗木,接穗、砧木、種子和果實時嚴酷施行《動物檢疫前提》,嚴禁從病區傳入無病區及新區。培育無病種苗。發現病株立即砍除,同時要覆滅病樹四周的雜草。②疫區實行噴藥庇護為主的綜合防治辦法。噴藥的重點是夏、秋梢抽發期和幼果期,一般梢長1.61~3.3厘米時噴之一次藥,葉片轉綠噴第二次藥,持續噴2~3次,庇護幼果在盛花后10天、30天、50天各噴藥一次。藥劑有:30%氧氯化銅懸浮劑700倍液,農用鏈霉素700~900國際單元/毫升,50%DT可濕性粉劑(二元酸銅)700倍液,14%膠氨銅水劑300倍液,0.5%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銅皂液(CuSO40.5千克、松脂合劑2千克、水200千克),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每次臺風暴雨之后要及時噴藥,還要加強對潛葉蛾等病蟲的防治,削減病菌侵入的傷口。③加強生長季節和冬季辦理。合理施肥,控造夏梢生長。冬季做好清園工做,剪除病蟲枝葉,搜集落葉、枯枝、落果,集中銷毀,削減病源,連系防治其他病蟲害,噴0.5波美度石硫合劑。
消費中,潰瘍病與瘡痂病易混,現將它們在葉部的區別列舉如下:
癥狀特點潰瘍病瘡痂病癥狀呈現期新梢自嫩葉伸長至嫩新梢自嫩葉抽發至嫩葉定型行葉不決型前病斑擴展深度向葉的兩面穿透圓形多在葉的一面,常向葉背突起裂圓錐形突起,不開裂病斑外形呈火山口狀開裂
附表
附表(續)-1
5.柑橘黑斑病 柑橘黑斑病又稱黑星病,廣東、福建、 *** 、浙江、四川、云南等省都有發作。此病次要為害果實,病果品量降低,不耐貯運,嚴峻時引升降果和腐朽。除柑橘外,還能為害柚、甜橙、檸檬和香橙等果樹。
(1)癥狀 黑斑病為害果實和枝葉,次要為害近成熟的果實,病斑為圓形小斑,曲徑1~5毫米,大都2~3毫米,初生紅褐色小圓點,以后病斑中部凹陷,呈灰褐色至灰色或淡紫色,散生黑色小粒點;病斑邊沿略隆起,暗紅褐色至黑褐色,只為害果皮,不深切果肉。病斑多時可招致落果。在貯運期間,可繼續發病,引起腐朽。葉片受害,發病較輕,癥狀與果實類似。
(2)病原 柑橘黑斑病的病原是一種實菌(Phoma citri-carpa Mcalp),屬半知菌亞門。具有性階段和無性階段,病斑上的黑色小粒點是病菌的無性世代的分生胞子器。分生胞子器近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分生胞子器內產生兩品種型分生胞子,一種長卵形或卵形,單孢、無色,另一種短桿狀,兩頭略膨大,無色,單孢。那兩種分生胞子不產生在統一個胞子器內。病菌生長的溫度為15~38℃,最適溫度25℃。
(3)發病規律 病果和病枝葉中越冬的分生胞子器是初侵染的來源,次年春,分生胞子器內散發分生胞子,次要借風雨傳布,侵入嫩葉,幼果,病菌侵入后,潛育期長達3~12個月,至果實和葉片將近成熟期呈現癥狀。病斑上又產生分生胞子停止再侵染。按照廣東、福建察看病菌在謝花期至落花后一個半月內侵入幼果,在7月底至8月初起頭呈現癥狀,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為果實發病頂峰期,11月病害根本停行開展。高溫多濕的天氣,發病嚴峻。悶熱欠亨風的果園發病嚴峻。一般春梢發病較少,夏、秋梢發作較多,4、5齡幼樹的果實發病少,7齡以上的大樹發病多,而老樹發病更甚。果園辦理好發病輕。
(4)防治辦法 避免黑斑病應貫徹以噴藥保果為主,以清潔田園,加強栽培辦理為輔的綜合防治辦法。①噴藥保果。掌握在落花后30~40天內持續噴藥2~3次,噴0.5%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波爾多液后,要加強對螨類等的防治。②削減菌源。連系修剪清園工做,剪除病枝葉,將枯葉,落果集中銷毀。然后噴0.8~1波美度石硫合劑消毒。③加強栽培辦理。要增施有機肥,加強水肥辦理,加強樹勢,進步抗病才能。
6.柑橘腳腐病 柑橘腳腐病又稱裙腐病,幾乎廣泛世界柑橘產區。是柑橘上一種重要病害。我國柑橘產區均有發作。次要引起主干基部皮層腐朽,招致植株枯死。
(1)癥狀 柑橘腳腐病(見圖2-5)發作在柑橘主干基部,栽植過深的幼樹,多從嫁接口處起頭發病,引起皮層腐朽,須根滅亡。病斑大大都發作在根頸部,病皮層為不定形,病層變褐色,腐朽,有酒糟味,常流出褐色膠液,病部可達木量部。枯燥時固結成塊,下雨時則被消融沖掉。在高溫多雨季節,病斑敏捷向縱橫擴展,向上蔓延至主干基部離空中30厘米擺布,向下蔓延至根群,引起主根、側根、須根大量腐朽;橫向擴展可使根頸樹皮全數腐朽,形成“環割”,植株滅亡。氣候枯燥時,病部枯槁開裂,與健部邊界明顯。與發病部位響應方位的樹冠上,葉片失去光澤,變小。病重時,葉片變黃,葉片中脈及側脈變黃,易落葉,隨病情加重,引起整株樹冠葉片病變,枝枯,樹勢虛弱。植株常大量開花成果,果實早落,或果小提早轉黃味酸,有時病樹的果實變大,果皮厚而粗拙,提早著色。
圖2-5 柑橘腳腐病
1.病株 2.病根 3.病斑 4.病原菌
(2)病原 柑橘腳腐病是由幾種疫霉菌引起的,據報導,在四川次要是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在湖南次要是柑橘裙腐疫霉。寄生疫霉菌的,胞子囊頂生,卵圓形,卵形或洋梨形,有 *** 狀突起,有性繁衍為異宗 *** 型,產生卵胞子。其生長發育溫度為10~35℃,最適溫為25~28℃。
(3)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和厚垣胞子在病株和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次年待氣溫升高,雨量增加時,病斑中的菌絲繼續為害安康組織,同時構成胞子囊,釋放游動胞子,隨水傳播播,再由傷口侵染新的植株。差別品種的柑橘,對此病的抗性有明顯差別。最易傳染的有柑、金橘、檸檬、甜橙、越南橘,四會柑等;中感的有香橙,大建柑、紅皮山橘,年橘,汕頭酸橘等;具有抗性的有枳、枳橙、枳柚、酸橙、大葉金豆、酒餅柚等。高溫多雨有利于本病大量發作與流行,一般地盤黏重,排水不良,栽植過深,種植過密的柑橘園發病重。報酬因素或蟲害形成主干基部傷口,均有利于本病發作。
(4)防治辦法 對此病應接納以抗病砧木為根底,加強栽培辦理,徹底防治樹干害蟲和藥劑防治的綜合防治辦法。① *** 縱抗病砧木,那是新栽果園預防該病發作最有效、最經濟的辦法,抗病砧木有枳殼,紅橘,酸橙、柚等,但抗病砧木的 *** 縱應考慮更佳砧穗組合和其他病害的干擾及土壤前提等因素,例如甜橙嫁接在柚砧上,表示不親和;枳殼對裂皮病敏感,也不耐堿性和碳酸鈣含量高的土壤;酸橙衰退病敏感。因而,匹敵病砧木的選用,要考慮各類因素,因地造宜,制止捉襟見肘,同時用抗病砧木嫁接時,還需恰當進步嫁接口位置。②改換砧木,在已感病砧木的植株基部,選擇差別方位靠接3株抗病砧木,連系修剪,挖除爛根和停止根外施肥等辦法,促進病樹恢復安康。那種辦法應用于少小樹,效果明顯。③藥劑治療,發病季節,普查田間發病情況,發現病樹要把根頸部土撥開,刮除腐朽部門,縱刻病部,深達木量部,刻道間隔1厘米;然后涂25%甲霜靈(雷多米爾、瑞毒霉、甲霜安)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90%三乙磷鋁(疫霉靈、疫霜靈、乙磷鋁)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據報導,肅清腐朽部門后,外涂100~500毫克/升多效霉素,有較好防治效果。部門地域果農治病經歷是刮除病樹后,挖除樹干基部帶菌土壤,填上河沙新土,經4~6個月,就會治愈,長出大量新根。④加強果園辦理。搞好排灌 *** ,避免果園積水;要及時防治天牛、吉丁蟲等;農事 *** 做,應制止損傷基部樹皮。合理密植,及時間伐,讓果園通風通光,降低空氣濕度,削減本病發作。
7.柑橘樹脂病 柑橘樹脂病(見圖2-6)又稱流膠病,因癥狀、受害部位和期間的差別,又有蒂腐病、砂皮病、黑點病等名稱,次要為害枝干,葉片和果實,尤其枝干受害,引起皮層腐朽,招致枝枯樹亡。本病在國內散布很廣,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及四川等省(自治區)均有發作。
圖2-6 柑橘樹脂病
1.砂皮病果 2.砂皮癥狀放大 3.枝干流膠癥狀 4.砂皮病葉 5.病原菌
(1)癥狀 樹脂病的癥狀,常隨為害部位及情況前提差別而有差別。①流膠和枯槁枝干受害后,引起皮層壞死,初期呈現暗褐色油漬狀病斑
沃柑根腐病用什么藥灌根好沃柑柑橘根腐病農藥灌根加噴霧用
黃葉弱勢樹、掛果多果樹灌根:青枯立克50ml+地力旺75ml兌水30斤灌根,灌毛細根區,灌透為主,連系葉面噴霧。 連用2-3次,間隔10天擺布。
呈現根腐、莖基腐病:青枯立克80ml+氯溴異氰尿酸18克+大蒜油15ml兌水30斤灌根,灌透為主,用藥2-3次,間隔10多天一次。
據 金農網
柑橘腳腐病怎么治療?腳腐病又叫裙腐病(樹干)、褐腐病(果實)。我國各柑橘產區均有發作,此中以西南橘區較重。此病次要發作于主干基部,出格是以甜橙為砧木的主干與空中接界處,引起皮層腐朽。發病初期,病部樹皮呈水漬狀,有酒糟氣息,顏色變褐,常滲出褐色膠液。天氣枯燥時,病斑干裂;溫暖、濕潤時,病部不竭向縱橫擴展,病斑敏捷擴大,向下蔓延至根群,向上蔓延一般不超越離空中30厘米,橫向擴展常使樹干一圈平均腐朽,上下輸導感化被割斷,形成環割,最末招致植株滅亡。病樹部門大枝或整個樹冠葉片的中脈及側脈呈黃色,引起葉落、枝枯,樹勢虛弱;開花多,花期短,成果少,所結的果實著色早,皮粗,味酸。
果實發病時為褐腐病,本書已經在果實病害部門論述。
防治柑桔腳腐病有哪些有效的辦法?防治柑桔腳腐病辦法農業辦法:
① *** 縱抗病砧木,是目前防治此病最經濟有效的辦法;
②加強栽培辦理,及時開挖排水溝,淺栽,不間做高稈做物,環狀或開溝施入有機肥料,化肥不干施,防治樹干害蟲;
③改換砧木,在沉痾樹四周種上3~4株抗病砧木,然后靠接在其主干基部,連系重修剪,挖除爛根和停止根外逃肥。化學防治:將根頸病部位的土壤撥開,刮除腐朽部門,然后涂上1∶1∶10波爾多漿,或2% *** 銅液,再填上河沙或新土。也可用利刀縱劃病部深達木量部,然后外涂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200倍液.
【病害名稱】柑桔腳腐病
【病 原】次要致病菌為寄主疫霉,學名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柑桔褐腐疫霉,學名P.citrophthora R.E.Smitsh;辣椒疫霉,學名P.capsici Leonian。
【為害癥狀】次要為害土面上下10cm擺布的根頸部。病部呈不規則的水漬狀,黃褐色至黑褐色,樹皮腐朽,具酒糟氣息,濕潤時病部常滲出膠液(也有不流膠的),枯燥時固結成塊,以后病害擴展至構成層,以致木量部。舊病斑樹皮干縮,病健部邊界明顯,最初皮層開裂,以至剝落,木量部 *** 。圍繞病斑外的健全組織也可天然愈合,從而限造昔時病斑的開展,病斑沿四周擴展可使根頸部樹皮全數腐朽,形成環割,招致全株枯死。病樹葉變小、變黃,易脫落。
微信號
WWW2450711172
標簽: #柑橘腳腐病圖片特效藥
評論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