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
Wang13795530723
登載于2023年3月7日《湖南日報》12-13版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全方位夯實糧食平安根底”“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本身手中”,黨的二十大陳述中的話語,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建立農業強省”“堅定守牢確保糧食平安、避免規模性返貧等底線和守住耕地庇護紅線”,2023年省委一號文件的發布,鼓勵斗志、催人奮進。
凡此種種,無一不釋放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上有令、下必應。“我們要嚴酷落實糧食平安黨政同責,實在提拔糧食消費才能,嚴守耕地庇護紅線,保障種糧農人收益,強化農業科技支持,牢牢把住糧食平安主動權,全面推進村落復興,打造更高程度的‘洞庭魚米之鄉’。”常德市委 *** 曹志強的一番話,道出加快建立農業強市的自信心和決心。
自信心,源自那里有頭頂長江、腳踏洞庭、腰纏沅澧的天然優勢。
常德肥饒異常的耕地,與四時清楚的天氣、悠久的種植汗青“碰個滿懷”,成就著持續19年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全省之一的佳績,不愧于“魚米之鄉,洞庭糧倉”的佳譽。
決心,來自那里有財產蓄勢、手藝賦能、復興開展的后天耕作。
2109個集體經濟組織、39個國度天文標記產物和證明商標、70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給基地、435個“兩品一標”農產物的培育強大,不負于“廣袤農村,大有可為”的期許。
田野,孕育著豐收的希冀;農村,正走出鏗鏘的程序。
近年來,常德安身農業特色和開展優勢,積極開展農業品牌精品培育、不竭加強農業科技和配備支持、全面提拔村落復興效率效能,實現穩產保供扎實有力、農業財產興旺開展,朝著打造供應保障強、科技配備強、運營 *** 強、財產韌性強、合作才能強的“農業強市”目的闊步前行。
巍巍武陵,浩浩洞庭。現在,一幅農村美、農業強、農人富的村落復興畫卷正在洶涌澎湃中次序遞次展開。
責任在肩
——筑牢綠色高效、不變供應“平安線”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
不變開展糧食消費,加力擴大油料消費,保障“菜籃子”產物供應,統籌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物調控,是2023年省委一號文件給出的考題。常德市委、市 *** 做為“優等生”,沉著應答。
春耕時節,走進沅澧大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耘畫面罕見一見,綠色、環保、高效的科技手段成為消費中的一抹亮色。
在澧縣中農錦秀千村農業中心,6661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苗)大棚,氣焰十足。集中化育秧工場有效地處理優良稻高產、穩產、量優的難題,推廣新手藝新品種,擴大現代農業規模化種植,進步農業機械化程度,降低農戶消費風險和勞動強度。
“通過晉級革新,智能密屋實現了對溫度、濕度的全天候控造,使育苗催芽的時間縮減至48個小時,出芽率到達95%以上。”該工場負責人宋翔暗示,本年估計可以為3萬畝的水稻大田供給育秧辦事。
移步換景,處處出彩。當目光轉向桃源縣漆河鎮,田成方、渠相連的高尺度農田視野開闊,種糧大戶姚迪熟練練 *** 做農機來回穿越、翻田育秧。
2011年,桃源縣啟動高尺度農田建立,后又推進地盤平整項目,將小田整合為4畝一塊的樸直大田,同時加強根底配套建立,有效提拔耕耘率。“大田比起小田好 *** 做多了,希望革新的大田再多些,我還想再承包多一點!”已經承包1000畝革新后大田的姚迪純說。
一碗湖南飯,儲藏著沅芷澧蘭浸染出的常德馨香,彰顯著堅定扛穩糧食平安重任,全力抓好重要農產物穩產保供的常德擔任。
2022年,常德市糧食種植面積883.8萬畝,糧食總產377.53萬噸,持續19年連結全省首位。除了是領跑全省的“米袋子”,常德仍是遠近聞名的“油罐子”。
龍頭引領
——蹚出做強特色、耽誤鏈條 “新路子”
在現代農業示范片,一排排嫩綠的油菜花齊刷刷地立在稻田中,隨風搖曳;高尺度生態團魚養殖基地,但見清波蕩漾,活力涌動……春天的常德,每一寸地盤、每一個角落都煥發出活力、積蓄出力量、充滿了希望。近年來,常德市聚力建立現代化村落財產 *** ,鞭策農業優勢特色財產全鏈條晉級,構成了農業品牌打造多點開花,農產物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大好場面——
在中國“冰鮮家禽之一股”湖南湘佳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全封鎖的消費車間內,主動化家禽屠宰冷鏈配送消費線正有序運行。工做人員介紹,像如許的消費線共有兩條,可日加工雞鴨6萬羽以上。
做為國內少有的“從農場到餐桌”的優良家禽養殖全財產鏈企業,湘佳牧業從消費、加工到冷鏈運輸等各個環節均實現了信息化、智能化,已籠蓋28省市,與近百家大型超市集團的3000多家超市及盒馬鮮生、山姆等新零售連鎖超市成立了久遠戰略合做關系。
在常德,龍頭引領、做優做強的不但是財產,還有品牌。
漢壽團魚,洞庭一絕,名甲全國。在全國更大的團魚批發市場——漢壽縣團魚綜合市場里,每天都有近1.5萬公斤團魚從那里發往全國各地。
“我們要馳而不息抓農業特色財產開展,把‘漢壽團魚’手刺越擦越亮,讓其名聲越來越響,成為全國團魚財產的‘風向標’。”漢壽縣委次要負責人介紹,該縣因地造宜,把團魚財產開展當做農業和農村開展頭等大事來抓。
現在,漢壽團魚養殖面積達15萬畝,年產值達60億元。“漢壽團魚”成為全國獨一獲得國度天文標記產物、農產物天文標記庇護的“雙標”產物。
“漢壽團魚”是常德開展“品牌強農”動作,打造特色農業品牌的更好注腳。
近年來,常德對峙“一縣一特”“一縣一品”,持續6年評選優良農產物品牌,培育39個國度天文標記產物,年產值逾450億元,“德”字號品牌影響力不竭提拔。
根底設備的日漸完美、種養財產的不竭開展,也催生出村落新業態。
在壺瓶山鎮大勝村,每年上百萬元的農產物通過電商找到市場,翻山越嶺、趟水跨江,走進千家萬戶。
“以前臘豬頭賣不起價,但通過短視頻帶貨,一公斤臘豬頭肉從10多元賣到20多元。”大勝村女婿伍學峰開起電子商務公司,設立電商辦事站點, *** 縱短視頻推介山村好貨,每年帶動大勝村及周邊村民增收近100萬元,給村莊開展錦上添花。
2022年,常德新增農產物加工規上企業51家、省級標桿龍頭企業2個,均排名全省之一;持續20年實現農產物量量平安零變亂,農產物監測合格率達99.2%,高于全省均勻;鼎城、桃源、澧縣、安鄉等地入圍“洞庭香米”財產集群項目……
那份輕飄飄的“成就單”,記錄著常德從“農業大市”到“農業強市”的出色逾越。
科技賦能
——唱響種業立異、聰慧農機“好聲音”
糧食平安的根底是糧食消費才能平安,科技強農、機械強農是關鍵。
2023年省委一號文件指出,加快種業立異和聰慧智能農機財產鏈開展,提拔農業科技配備程度。那已是常德打造“農業強市”的題中之意。
農旅交融
——繪就宜居宜業、和美幸福“新畫卷”
2023年省委一號文件明白提出,深切施行村落建立動作,建立宜居宜業和美村落。宜居宜業和美村落,應該是什么樣?能夠是農耕文化濃重,如澧縣城頭山村——那里以城頭山國度考古遺址公園為核心,以稻做文化為主線,打造了集旅游農業、參觀農業、示范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參觀園,包羅稻田彩繪園、農耕體驗園、稻田民宿等8大板塊,讓人對農耕生活有愈加曲不雅的體驗。能夠是紅色文化濃重,如臨澧縣高橋村——那里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的故土,圍繞林伯渠故宅那張‘紅色手刺’,動手激活“綠色元素”,以紅色資本優勢激發旅游潛力,以旅游財產反哺農業財產,精心打造萬畝生態油茶園、百畝瓜果采摘園、千畝太空蓮花園等農旅交融項目,集生態、景不雅、旅游、休閑、愛國主義教育等功用于一體,走出了一條“紅色旅游+綠色財產”的村落旅游開展之路。建立宜居宜業和美村落打造“農業強市”的應有之義,是讓農人當場過上現代生活的現實需要,也是煥發村落文明新氣象的內在要求。常德深諳其道。“本來咱們村落復興的人居情況整治規劃,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跡可循啦!看來我們得愈加勤奮擼起袖子加油干!”鼎城區草坪鎮三角堆村的村干部陳忠喜在讀書分享會上興奮地說。不斷以來,草坪鎮立異“農家書屋+”形式,積極開展主題閱讀、新時代文明理論站意愿辦事、社會鄉賢參與農家書屋文化陣地建立等一系列活動,從而積極推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憨厚風氣建立,為宜居宜業和美村落建立供給了強大的內生動力。建立宜居宜業和美村落是一項持久使命、 *** 工程,必需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丹砂村和義渡村,是兩個相鄰的村,坐落在沅江畔,處于丹洲鄉的最邊沿。近些年,村里很多人選擇進城安家,或是異地建房,遺留下一批年久失修的老式紅磚房,嚴峻影響村容村貌。明珠蒙塵,幸得伯樂。一次偶爾的時機,50多歲的陶藝喜好者黎龍發現那里的“鄉野之趣”并留下來。他還帶動身邊的文化喜好者入駐,不久丹砂村40多間閑置房屋,有28間被藝術喜好者持久租用,且逐步輻射到附近的義渡村。“為藝而來”的新村民,給下層干部帶來了“文化興村”靈感。丹洲鄉對以義渡村和丹砂村為中心的閑置房統籌施策,村干部和老黨員逐戶聯絡屋主對外招租,引入處置文化藝術類的租客入駐,“藝丹沅”文藝部落應運而生,民謠歌手唐唯還在那里辦起村落音樂會。截至目前,“藝丹沅”共吸引25家文化協會、文藝工做室和55名藝人入駐,引入投資項目13個、近 *** 0萬元,有近3萬人次前來參觀。毋庸置疑,在新村民眼里,丹砂村和義渡村仿佛是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的宜居宜業和美村落。看山,滿眼蔥蘢;望水,碧波如鏡;進村,新穎雅靜……游走在沅澧大地,一個個斑斕的村莊如詩如畫般呈如今面前。走向復興
——鼓足自我開展、配合富有“錢袋子”
村落復興,關鍵在人、核心在干。
“給老婆治病花光積蓄,還背了債,搞養殖讓我脫了貧。”一年365天,張自宏都守候在本身的精養魚塘邊,時而走走看看,時而割把魚草喂魚,水面粼粼波光反射到他的臉上,照出現在的平穩與幸福。
張自宏本年55歲,是津市市新洲鎮五泉社區居民。2014年,因老婆患病致貧,成為建檔立卡貧苦戶。但他不甘于此,起頭自主創業,承包下社區的30畝精養魚塘養起四各人魚,在 *** 幫忙和本身勤奮下,目前魚年產量不變在8萬斤擺布,年純利潤達4萬元擺布。
初春微雨時節,走進臨澧望城街道和平社區的稻香農機專業合做社,王濤脫下厚重棉服挽起袖子,一邊批示著員工從供銷社農資配送車上搬下預訂的化肥,一邊爬上鋼架棚里停放的旋耕機認真檢修。
本年36歲的王濤,承包著3000畝農田,是臨澧縣響當當的種糧大戶。2009年,大專結業的他就起頭創業,卻始末找不到標的目的,曲至2017年他脫掉皮鞋換上泥靴,成了職業新農夫。
2022年,王濤與社區供銷社合做成立了惠農綜合辦事有限公司,為周邊村民及脫貧戶供給“一條龍”耕種辦事,輻射面積達18000余畝,促進每畝增收近200元,帶動了周邊335戶農戶和28戶種植大戶致富。
沅澧大地上,一批批張自宏、王濤如許的新農夫搭著村落開展的快車,成為建立現代農業的“興農夫”、主力軍,詮釋著勤奮致富締造美妙生活的新愿景,展現著農業興旺開展的嶄新氣象。
武陵區蘆荻山鄉依托鄉級集體資產資本,結合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立了常德市之一家鄉鎮級股份經濟合做結合社。自結合社成立以來,承接了村落復興、農村農業、水利等部分小型建立項目12個,共計產生收益50萬元擺布。
津市市毛里湖鎮大山社區新建的村落復興就業幫扶車間,引進企業開展服拆、假發、面具等組拆加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全年為集體經濟創收200萬元以上。
……
近年來,常德市通過健全促進增收聯農帶農機造、拓寬農人就業渠道、開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等多種手段,走穩走好村落復興之路,勤奮讓群寡的“錢袋子”興起來。
目前,常德市成立村落復興就業幫扶車間768家,開展“飛地經濟”21個,共建聯營辦事站122個,2103個村(含涉農社區)實現集體運營性收入2.84億元,村均收入超10萬元,100萬元以上的村達22個。
汗青的畫卷,在砥礪前行中鋪展。
時代的華章,在接續斗爭里書寫。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財產,讓農人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身立命的家園,那連續串的夢想,正照亮在常德那片充滿希望的地盤上。
桑田沃野展新貌,村落復興再動身。常德將踏著時代鼓點,載著民氣所盼,在保障糧食平安、穩固脫貧功效、開展農業財產、促進農人增收等方面加大工做力度,展現農業大市的責任擔任,為實現農業強國目的、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奉獻新的更鼎力量。
END來源:湖南日報編纂:祝嘉鍶二審:郭做濤三審:王維凱微信號
Wang13795530723
評論列表